2022年5月2日上午9点,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语文学科德育研究团队邀请浦东教发院王宇德研员、上海市实验学校马季荣书记开展了一次线上研讨活动。活动主题为“部编选择性必修(高二下)第一单元学科德育单元设计研讨”,活动议程分为主题分享、自由发言交流与专家点评建议三个环节。
一、主题分享
按照单篇课文-单元教学-顶层设计的逻辑,朱炎玮老师、冯源老师与朱琳老师分别进行了“部编选择性必修(高二下)《人应当坚持正义》学科德育教学设计讨论”、“部编教材(高二下)第一单元学科德育研讨”以及“语文学科德育教学融合政治认同意识的研究取径交流探讨”的主题分享。
朱炎玮老师分条缕析地对《人应当坚持正义》的学科德育教学设计进行了交流。朱老师立足于“人格养成”的德育目标指出,《人应当坚持正义》作为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理论思辨的文章,呈现了苏格拉底选择赴死的抉择过程,有助于拓宽学生对“正义”内涵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立足于正义感更理性综合地思考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问题。
冯源老师从选必中册第一单元教学概况、德育目标与德育策略三方面展开主题研讨。他指出第一单元所辖课文具有理论性强、关注现实等特点,且与政治认同、人格养成的德育目标有所关联。根据第一单元的阅读与写作要求,可设定相应德育策略,实现在学科教学中的无痕育德。从阅读要求与写作要求的的角度来看德育策略,具体方法分别有观点辨析与理论应用、时评撰写与作文练习。
朱琳老师从项目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内容初构、创新之处与已有工作基础四方面展开研讨,重点分享了本项目的创新之处。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人文特性,在这一方面便具备超越许多学科的“先天”优势。朱琳老师指出,团队计划基于对高中语文部编本新教材政治认同元素的梳理,依托我校在单元教学与政治认同工作方面已有的资料设备,探索教材统整与教学实践的新思路与策略,以实现语文学科在教学育人层面上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共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三点:以单元视角对部编本教材的德育资源作系统处理;与思政学科实现学科间融合研究;以课程特色活动为载体,多途径、多维度实现学科德育融合。
二、自由交流
在团队三位老师的主题分享后,张捷老师、袁万萍老师与朱潇清老师分别从语文与思政角度发表了看法。
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捷老师从语文与思政的区别谈起,指出语文重“文”而思政重“思”,高度肯定本项目,指出其通过文本浸润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背后思想的政治认同。项目与语文组TFT课程的融合,使德育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更能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与人格养成的完善。
高中部主任袁万萍老师站在上实东滩高中的角度,高度肯定了项目的引领作用,期待东滩高中的老师们也能积极参与到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来。
高中部副主任朱潇清老师从思政角度,指出通过语文教学中对理论文本的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理论自信。两个学科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性。其次,朱潇清老师强调本项目的切入口“政治认同”是双新背景下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指出应聚焦于政治认同的内涵,在语文教材上寻找具体的结合点。最后,朱潇清老师肯定了冯源老师所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唯有让课本这本小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使学生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专家点评
1.校外专家
浦东教发院王宇德研员高度肯定了我校研究项目一贯的创新性与团队教师的高素养,同时也站在育德角度,对项目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团队能根据直接的教学经验,举出更为具体的例子,并提炼一些可供推广的观点。王宇老师以《人应当坚持正义》中的语文问题链这一教学策略为例,提出应适当补充核心问题与子问题的设计说明,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育人效果的深入探究,以达成对经验进行梳理后辐射推广,小初高同频孵化的目标。
2.校内专家
马季荣书记肯定了项目实施的价值,也结合王宇老师的建议对项目设计实施表达了看法。首先,在双新背景下选择政治认同这一德目为研究的切入口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是有效的。其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高中生是否能迅速成长为社会建设者与国家的中流砥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中生是否有足够的政治坚定。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均需承担德育之责。项目研究团队将会积累经验,持续推进,力求探索一条成熟而有新意的学科育人之路。
撰稿:张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