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涵发展持续,办学绩效显著->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特需课程指导教师专题交流研讨会召开

     3月30日下午,在学校10号楼学生自主研究中心,举行了本学年特需指导教师的第四次主题交流研讨会。与会的有参与高中部特需课程项目的老师和部分学生、上海师范大学第四批来我校实习的研究生,还有《解放日报》记者李爱民和《上海教育》编辑部主任赵峰等。

    会议由高中部袁万萍老师主持。首先由徐红校长做了关于《上海市实验学校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主题报告。徐校长回顾了特需课程的设计背景到首轮常态类特需课程在“特需、特备、特供”的概念上的诠释,对特需课程在研究内容和计划、研究目标与目的上做了具体解释。她特别强调,特需课程的核心意义在于“护长容短”。她指出学生需求的价值判断可以分为三类:学术性(研究性)、科技创新(实践类)、文学艺术(创作型),而特需课程的评价呈现可以是成果展示、数字故事、实证记录等。她以“翻转课堂之美国” 、“星巴克教室(美国)”和“TED少年启示录”等例子激发大家重新认识当下的课堂教学,畅想“特需课程之未来课堂”。

    随后进行的是师生的交流和研讨环节。研究茨威格作品《异端的权利》的高二(5)班成律同学、研究《化妆品(保湿霜)中各类成分的作用及重组》的高一(2)班柴涵玥同学,以及进行3D视频的研究与制作的高一(5)班吕涵熙、白君宇同学,跟随朱卫老师研究《从油画与工笔画感知中西方绘画之美》高二(4)班庄瑞良、进行油画创作高二(6)班邵逸舟等同学介绍了各自特需学习经历、收获和感悟——特需课程让他们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也敢于追求梦想,执着坚守。而佘文骅、胡玲燕、王晓永、宋姑来、周景文、郑炎星、马季荣等老师围绕“学生的个性特长素养如何纳入现行考评体系?如何评价学生接受特需课程教育后的成效?”、“学生特需倒逼课堂改革,教师应需而备的理念和举措怎样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渗透到核心课程、学养课程课堂?”、“高中部下学年新设创新实验班(暂定名),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建议”、“在特需课程课程库的建设、跨校际的资源平台的共享等方面的研究进程和现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老师们一致认同特需课程“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提出应给予特需学生更多的弹性空间。但对过程中的评价应细化;同时学科领域不同,评价方式应不同,可以借助家长资源库组成专家团来参与到对学生特需申请的批准、特需过程的指导和特学学习的评价中。从被学生“倒逼”的被动参与课程,到主动“应需而备”,到享受和学生一起学习特需课程的过程,老师们正在将发现“蚌珠”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核心课程和学养课程中,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而非老师的“讲堂”正成为大家共同的理念,特需课程正改变和丰富着核心课程和学养课程。而对于下学年将要组建特需课程的实验班,老师们认为能提出特别的学习需求是学生选拔的重要标准;而在课程设置将减少核心课程,增加学养和特需课程;在课程实施上讲大胆革新,“翻转课堂”;在考试中减免单元测验甚至期中考试;在师资方面也将提前招募有胆识的教师来进行新的教学尝试。

    在讨论中老师们认为重过程的特需评价不会功利性地在某个时间点上要求结果的完美、完整,但是也要关注一些特需“无果而终”,这固然跟学业的压力有关,也和一些学生在报特需时“跟风”的“伪需求”有关,所以甄别“特需”要有慧眼,有些学习要求在前两类课程中就可以完成。另外老师们也提出课程在“评价”、“师资”、“课程库”等方面依旧还没有发生突破性变化,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特需课程的建设。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三个半小时的特需交流研讨务实而热烈,将会为特需课程下一阶段的实践起到更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010-2024上海市实验学校©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